入伏以来,“上海蝉鸣”词条冲上热搜。一些市民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今年蝉声格外响,好似开了扩音器,吵得人无法入睡。
上海今年的蝉真的变多了吗?蝉鸣算不算“噪音公害”?记者就此采访多位专家,试图还原一幅真实的“蝉市图景”。
感觉多了≠真的多了
生物学博士、上海自然博物馆“我的自然百宝箱”项目负责人葛致远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份系统数据证明今年蝉群总量上升。”
上海街头最常听见三种蝉:黑蚱蝉、蒙古寒蝉和蟪蛄。这三种蝉通常于6月中下旬开始破土羽化;8月黑蚱蝉与蟪蛄陆续退场,寒蝉仍能高唱到11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介绍,《节气七十二候》中共有9个与昆虫相关的条目,其中“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立秋第三候,寒蝉鸣”,说明蝉的夏秋鸣唱自古便是稳定节律。
葛致远指出,市民觉得“特别吵”可能并非总量上升,而是蝉“撞档期”——不同生长周期的蝉恰好同期羽化,声波叠加,造成“大年”错觉。殷海生补充,昆虫不像果树有严格大小年,决定蝉出没时间的是温度、土壤湿度、树种、天敌等多重因素,而非简单循环。
据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观察,近二十年来,气候变暖确实让蝉的羽化节点提前约一周,但成虫寿命依旧只有约一个月,总量区间并未扩大。放大部分市民“蝉变多”感受的,可能是行道树的品种。在上海梧桐区,行道树以悬铃木、樱花等阔叶树为主,这些树汁液丰富正中黑蚱蝉“口味”。于是树木越密集的区域,蝉声也就越集中、越震耳。
蝉叫其实是雄蝉用鼓膜高速震动发出的求偶信号,而黑蚱蝉不仅“嗓门大”,还偏爱“合唱”。几只黑蚱蝉率先开唱,其他雄性便循声而来,争相展示“歌喉”。有趣的是,汤亮团队统计发现,鸣声为“知了”的蒙古寒蝉数量占绝对优势,而被投诉的“破锣嗓子”黑蚱蝉反而是三种蝉中数量最少的。只因它爱聚众且嗓门大,才让人误以为蝉的“爆炸性增长”。
蝉的“小害”与“大益”
如果蝉的数量大幅增加,会有什么潜在危害吗?殷海生思索后告诉记者,雌蝉产卵时会用尾部产卵器切开枝条表皮,把卵产进植物组织。“如果很多雌蝉集中在一棵树上产卵,可能造成局部枝条枯死”,但他随即补充,“这对整棵树的营养损耗微乎其微”。
比微小的蝉害更值得注意的,是蝉数量骤降带来的生态连锁反应。葛致远说,蝉是生态网络中的“重要枢纽”:若虫蛰伏地下时,被鼹鼠、刺猬等小型哺乳动物捕食;成虫羽化后,更是麻雀、喜鹊、螳螂、蜘蛛等动物的盛夏美食。一旦蝉群锐减,这些动物将失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此外,若虫在地下的每一次微小蠕动,都在持续疏松土壤、改善通气与水分渗透,间接促进树木根系生长;羽化后留下的蝉蜕及自然死亡后留下的躯体则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矿化,其中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为土壤补充养分,堪称天然追肥。蝉的存在维系了生态平衡,一旦链条断裂,不仅鸟类失去食源,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将随之紊乱。
城市如何善解蝉鸣
梅雨一过,泥土湿润,气温攀升,城市便迎来蝉的高峰期。这些在地下蛰伏两三年的若虫,只为在短短几十天的成虫期里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年年如是,成为夏天最准时的开场铃。
高分贝的蝉鸣使人皱眉,一些不堪其扰的市民会想到使用杀虫剂“一键静音”。汤亮提醒,化学药剂既杀蝉也伤鸟,还会污染环境,残留成分对人体同样不利。
想要让蝉小声一些,有更温和的方法,比如优化城市树种。黑蚱蝉因树皮薄、汁液甜偏爱吸食悬铃木、樱花等树木;而香樟、女贞树皮厚且带挥发性气味,黑蚱蝉就较少停留。在新建绿地或补植时,用香樟、女贞或一些针叶树与上述树木穿插种植,就能在不减少绿量的前提下自然“降噪”。
蝉鸣亦是城市生态的实时播报器。殷海生说:“蝉声变大,说明城市绿化持续向好。”一来蝉赖树液而生,绿化充足才能养得起它们;二来土壤也要保持湿度,若虫才能深入泥土、顺利蛰伏。过去,一些人行道常被砖石严封,若虫钻不出便闷死地下。如今不少地方改用空心砖或留孔铺装,让蝉有路可出,也透露出城市对蝉等昆虫的照顾与接纳,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事实上,蝉鸣也是钢筋丛林都市森林中的一种野趣。中国人与蝉的情结自古有之。殷海生随口便举出一串例子:古人佩玉蝉,谐音“腰缠万贯”。蝉又称“知了”,知谐音枝,古人夸女子“金枝玉叶”,其中金枝就是金蝉。诗词里更是俯拾皆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正是蝉。
今天,听蝉依旧是感受夏天最直接的方式。汤亮说:“没有蝉声,我就不觉得像夏天。每当蝉鸣日间稀落总会让人伤感,因为夏天要结束了。”近日,上海松江一所幼儿园办起“虫鸣音乐会”,孩子们在树下席地而坐,蝉的高音、蟋蟀的低吟汇成一首自然交响曲。静下心来炒股最好用的手机软件,推窗倾听,城市的盛夏就在这一片蝉声里温柔铺展。
在线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